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成语解释大全 成语解释大全
天地为家是成语吗_天地为大人为微打一生肖
tamoadmin 2024-10-16 人已围观
简介1.关于鼠与穷人的诗句(与鼠有关的诗句)2.清朝人文主义者竟然喊出「 ”人是天地之仁,天子是众人中之一人”3.列子语录4.生肖的资料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啊6.天地不仁,以为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魏源名言 1、天地之性,人为贵。 魏源 2、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魏源 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魏源 4、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 魏源 5、中浅
1.关于鼠与穷人的诗句(与鼠有关的诗句)
2.清朝人文主义者竟然喊出「 ”人是天地之仁,天子是众人中之一人”
3.列子语录
4.生肖的资料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啊
6.天地不仁,以为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魏源名言
1、天地之性,人为贵。 魏源
2、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 魏源
3、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魏源
4、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 魏源
5、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魏源
6、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魏源
7、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魏源
8、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魏源 《默觚下》
9、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魏源
10、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魏源
11、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 魏源
12、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 魏源
13、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魏源
14、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魏源
15、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魏源
16、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魏源
17、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魏源
18、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魏源
19、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魏源
捷连斯基名言亨利福特名言而兰代斯名言 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经典名言摘抄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魏源经典名言:
白光尽处火轮现,草木山河金潋滟;落日如人老更赤,初日如人少方艳。
如是何患于四夷?何忧于御侮?斯之谓折中于尊俎。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
天地之性,人为贵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 。
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唯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逆则生,顺则天矣;逆则圣,顺则狂矣。
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竟之谓贫。
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投身处地,焉能随盂水为方圆也?
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江逆飞,海立起,天风刮海见海底,涌作银涛劈天驶。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身教亲于言教。
学古之道,犹食笋而去其箨也。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
上好紫刚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
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
得掷且掷即今日,人生百岁驹过隙。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
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
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
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天地之性,人为贵。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教育的含义就是使人能作以前不能。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师夷长技以制夷。
凌霜竹箭傲雪梅,直与天地争春回。
感恩的名言名言
感恩的名言名言
1、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鲁迅
2、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尼采
3、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4、淡看世事去如烟,铭记恩情存如血。
5、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6、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7、学会怀抱感激,才会有人生的信念,生命的动力。
8、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9、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0、用真诚浇灌友谊;用感激浇灌亲情。
11、不会宽容别人的人,就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12、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13、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罗素
14、可怜天下父母心。
15、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卢梭
16、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洛克
1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1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
19、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20、不要总是数着自己付出了多少,要记住从别人那得到了多少。
21、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
22、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3、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莫泊桑
24、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5、心中常存感激,心路才能越走越宽。
26、忘记别人对不起你的,记住你对不起别人的。
27、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
28、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29、知遇之恩当永生不忘。
30、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华罗庚
感恩珍惜的名人名言感恩与孝敬的名人名言感恩励志的名人名言精选 曾国藩名言经典名言
1、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2、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3、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4、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5、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6、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7、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9、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10、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11、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2、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13、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14、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15、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6、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7、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18、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19、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20、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21、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22、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23、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24、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25、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26、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27、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28、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29、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30、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31、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32、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33、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34、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6、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37、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38、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39、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40、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41、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42、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43、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44、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45、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46、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47、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48、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49、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50、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51、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52、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53、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5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5、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56、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57、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58、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59、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60、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61、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2、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63、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64、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65、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66、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67、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68、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69、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70、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71、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72、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73、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74、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75、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76、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77、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78、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79、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80、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81、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82、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83、人皆有爱生恶之心,人皆为舍生取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84、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85、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86、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87、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8、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89、责人者必自恕。
90、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91、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92、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93、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94、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95、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96、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97、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关于鼠与穷人的诗句(与鼠有关的诗句)
你好,答案是马
属马的人的弱点是:遇事急躁,性情固执,脾气火暴,但事过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最根本的弱点,还是属马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所在,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弱点。这会使属马人有时产生对人不恭,甚至近乎粗暴的态度。属马人总是要求别人同属马人一样高速地工作,得不到满意的效果时,便牢骚满腹,面露不快。属马人总是躇踌满志,但实施效果差,特别是每当有重大事情需要解决时,属马人常幼雅地满足于微小的成绩,并陶醉于其中,而且经常健忘,做事漫不经心,有时话不对题。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清朝人文主义者竟然喊出「 ”人是天地之仁,天子是众人中之一人”
1.与"鼠"有关的诗句
与"鼠"有关的诗句
与"鼠"有关的诗句
查看全部2个回答
我来答 有奖励
写回答 有奖励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匿名用户
2018-03-11
关于生肖鼠的诗句
1. 夜半 (李商隐)
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
2.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
3. 正月崇让宅 (李商隐)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197
2.有关鼠的诗词有关鼠的诗词狐鼠(宋__洪咨夔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硕鼠硕鼠硕鼠,① 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② 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③ 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
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汝, 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汝,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⑦ 逝将去汝, 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⑧ 注释 ①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
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 ③“逝”读为 誓。
“去汝”言离去。 ④“爰”犹乃。
“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 ⑧“之”犹其。
“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朱熹《诗集传》:“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两说均可供理解主题时参考。
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
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伐檀》只有愤怒,没有反抗,而《硕鼠》则不但有愤怒,且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
奴隶制社会后期,大量的奴隶逃亡,曾是促使奴隶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端,“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汝,指奴隶主。
“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直”与“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
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先秦 诗经 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先秦 诗经 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
则我暬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唐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
3.含有穷人的诗句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苏轼《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
枉是儒冠遇太平,穷人那许共功名。——陆游《春夜读书》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王令《读老杜诗集》
定知诗穷人,到骨未肯休。——陈棣《读少陵诗》
穷人乃工君未可,早据要路肩安舆。——陈师道《嘲无咎文潜》
风雨无情亦如此,凄凄但聒穷人耳。——戴表元《招子昂饮歌》
劳来穷人谋,祈禳与天通。——刘宰《送傅守归》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苏辙《夏至后得雨》
东日漏微光,穷人起相贺。——项安世《送范少约二首》
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荀鹤《郊居即事投李给事》
4.描写“老鼠'的诗句有哪些1. 唐 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译文:官府的粮仓里的老鼠非常大,开仓见到人了还不愿意走。
原文: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2. 唐 裴谞《又判争猫儿状》
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
译文:猫不认识自己的主人,还在别人家帮忙抓老鼠。
原文:猫儿不识主,傍家搦老鼠。
两家不须争,将来与裴谞。
3. 宋 胡仔《足子苍和人诗》
穷如老鼠穿牛角,拙似点鱼上竹竿。
译文:穷的像老鼠穿的衣服也是破烂的,拙略的像与感伤的棍骨。
原文:执戟老人双鬓斑,陆沉三世不迁官。
穷如老鼠穿牛角,拙似点鱼上竹竿。
岂有葡萄博名郡,空馀苜蓿上朝盘。
荣华气象无丝许,正坐平生骨相寒。
4. 宋 释道昌《偈三首》
若真达不疑之道,碍他铜盘不打老鼠。
译文:如果到达了不用疑惑的道路,妨碍到他不用去打老鼠。
原文: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碍他铜盘不打老鼠。
所以抽身入,还从屋里来。
报教台凳稳,聊且劝三杯。
兄呼弟唤殷勤处,留得儿孙辨劫灰。
5. 宋 释如净《偈颂三十八首》
四月十五日结夏,老鼠入饭瓮。
译文:四月十五日的时候开始了夏天,老鼠开始入瓮偷饭菜了。
原文:四月十五日结夏,老鼠入饭瓮。
七月十五日解夏,乌龟上竹竿。
诸方恁麽,净慈不然。
翻身透出竿头路,开眼掀翻瓮里天。
咄,两段不同休寐语,
机先鹞子隔驴年。
老鼠智商高,相当机灵,非常灵活且狡猾,怕人,活动鬼鬼祟祟,出洞时两只前爪在洞边一爬,左瞧右看,确保安全方才出洞;它喜欢把窝建在有食物有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以避免危险;略有动静或者变化,立即会引起它的警觉,不敢向前,经反复熟悉后方敢向前;老鼠具有很强的记忆性和拒食性,如果受过袭击,它会长时间回避此地。
5.关于鼠的古诗《赠抱麻刘舍人》作者:贯休 郡政今良吏,门风古缙绅。
万年唐社稷,一个哭麻人。
愤烈身先,敷扬气益贞。
天乎资大宝,泰矣见忠臣。
得罪钟多故,投荒岂是迍。
玉寒方重涩,松古更青皴。
鹏宁*唯白,龙多岂止荀。
道孤梳有雪,恩重泪盈巾。
喻蜀须凭草,成周必仗仁。
三峰宵旰切,万里渥恩新。
赋鵩言无累,依刘德有邻。
风期仁祖帽,鼠讶史云尘。
禅叟知何幸,玄谈有宿因。
双溪逢陆海,荆渚遇平津。
落日愁闻笛,何人为吐茵。
生徒希匠化,寰海仰经纶。
疾愈蝉声老,年丰雨滴频。
刘虬师弟子,时喜一相亲。
《白衣叟喷玉泉感旧游书怀》作者:李玖 树色川光向晚晴,旧曾游处事分明。
鼠穿月榭荆榛合,草掩花园畦垄平。
迹陷黄沙仍未寤,罪标青简竟何名。
伤心谷口东流水,犹喷当时寒玉声。
列子语录
导读:一介一和惠 (柳下惠) 与夷 (伯夷),一去一奴微 (微子)与箕(箕子),一生一婴 ( 程婴)与臼 (公孙杵臼),一覆一复申(申包胥) 与伍 (伍子胥); 一荣一辱李 (李广) 与苏 (苏武),一默一言介 (介之推) 与狐 (狐偃); 一亮 (诸葛亮) 一瑾 (诸葛瑾) 蜀与吴,一攻一守墨(墨翟)与输(公输般);相反相成狷与狂, 相 嘲 相 得 惠 (惠 施) 与 庄 (庄 周); 羊 (羊 祜)、陆(陆抗) 相仇而相睦, 葛 (诸葛亮) 、马 (司马懿) 相敌而相服,尹(汉武帝尹夫人)、邢 (武帝邢夫人)相爱始相妒。 柳下惠:中国古代最正派男人代表 魏源(1794—1857年)是一位集爱国者、哲人和实行家三者于一身的杰出人物。他高度地发扬古代优秀人物 「 ” 以天下为己任” 的精神, 对我们民族怀着深沉的挚爱, 同情民众的苦难, 对时局的危险和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日夜不安。处在嘉庆道光时期士林风气恶浊的时代, 魏源希冀一个革新进取、实行开明政治、人材涌现时代的到来。 魏源敢于向君权挑战, 将古代民本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提出了具有近代民权色彩的论点。《默觚下· 治篇三》 云:「 ” 人 者, 天 地 之 仁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 天子者, 众人所积而成, 而悔慢人者, 非悔慢天乎? 人聚则强, 人散则尪, 人静则昌, 人讼则荒, 人背则亡, 故天子自视为众人中之一人, 斯视天下为天下(人) 之天下。” 以往的儒家经师、理学先生们,惯于演绎出「 ” 三纲五常”「 ” 存天理, 灭人欲”等说教, 要人们永远屈从于君权的 *** 之下; 而现在魏源却倡导「 ” 人是天地之仁” 的新命题, 演绎出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意志决定着君主和国家命运的道理, 得出了「 ” 天子是众人中之一人”「 ” 由众人所积而成”「 ” 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新结论,从而把两千年君权至高无上的旧观念根本颠倒过来。 伯夷采薇图 基于这种具有民权倾向的认识, 魏源憧憬一种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面, 他说:「 ” 人材之高下,下知上易, 上知下难, …… 诚能使壅情之人皆为达情之人, 则天下无不起之疾苦矣。” 他还把言路的通塞视为国家盛衰的重要标志:「 ” 景运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 其次言在疏牍, 其次言在歌谣, 其次言在林薮, 其次言在腹臆; 言在腹臆, 其世可知矣。” 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治理, 都依赖有大批优秀人材涌现。 魏源作为倡导变革的思想家和实行家, 他对于人材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 从多方面提出极有见地的人材思想。 主要包括: 一、应该从大处识别人材。 「 ” 为治者不专注其大而但事节目, 则安危否泰之大端失之目睫矣; 用人者不务取其大而专取小知, 则卓荦俊伟之材失之交臂矣。 故为国家厘细务百, 不若定大计一; 为国家得能吏百, 不若得硕辅一。” 他认为, 人材最难得的是具备 「 ” 敏”「 ” 周”「 ” 暇” 三种品质,这是指: 能眼光敏锐、 当机立断, 能思虑万全、 洞悉底蕴, 能沉着从容应付危急复杂的局面。 他又把有作为的人材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办事精明干练的 「 ” 能臣” , 一种是有远见卓识的 「 ” 才臣” 。 前者只能做到 「 ” 理繁剚剧, 万夫之禀,一目十行, 五官并用, 无留牍, 无遁情”。后者才真正能把握大局,「 ” 临大事, 决大计, 识足以应变, 量足以镇猝, 气足以摄众”。 这两种人材对于治理国家都极宝贵, 应该把他们放在恰当的位置, 各自发挥其作用, 故说, 「 ” 才臣疏节阔目, 往往不可小知; 能臣又近烛有余, 远猷不足, 可以佐承平, 不可以胜大变。夫惟用才臣于庙堂, 而能臣供其臂指, 斯两得之乎!” 《赵氏孤儿》之程婴与公孙杵臼 二、人材优势互补。 魏源认为,决不能拿一种模式衡量天下之人材。「 ” 学道者宜各自知所短,用人者宜各因其所长; 勿以师儒治郡国, 勿以方面之材责师儒; 非体用之殊途,乃因材之难强也。” 他举出历史上十二对二十四个人物, 他们或因同处于一时代而各具不同的性格, 或对同一事情 (或是同类事情) 处理方式不同, 或者两人处于对立甚至敌对地位却互相敬重, 有的甚或由尖锐矛盾而最后互相亲爱, 这些历史人物的不同性格、 特长或不同的处事方式, 却不影响他们在历史上发挥作用, 并对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 「 ”一介一和惠 (柳下惠) 与夷 (伯夷),一去一奴微 (微子)与箕(箕子),一生一婴 (程婴)与臼 (公孙杵臼),一覆一复申(申包胥) 与伍 (伍子胥); 一荣一辱李 (李广) 与苏 (苏武),一默一言介 (介之推) 与狐 (狐偃); 一亮 (诸葛亮) 一瑾 (诸葛瑾) 蜀与吴,一攻一守墨(墨翟)与输(公输般);相反相成狷与狂, 相 嘲 相 得 惠 (惠 施) 与 庄 (庄 周); 羊 (羊 祜)、陆(陆抗) 相仇而相睦, 葛 (诸葛亮) 、马 (司马懿) 相敌而相服,尹(汉武帝尹夫人)、邢 (武帝邢夫人)相爱始相妒。 故君子之用世也, 道不必尽同; 智士之同朝也, 辙不必相合; 然大人致一用两, 未尝不代明而错行也。” 申包胥对伍子胥说:你能亡楚,我必能复楚 三、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品德、性格, 要透过表象,看到实际。 「 ” 轻诺似烈而寡信, 多艺似能而寡效, 进锐似精而去速, 讦细似察而烦苛, 姝姁似惠而无实, 此似是而非者也; 大权似专而有功, 大智似愚而内明, 执法似严而成物, 正谏似激而情忠, 此似非而是者也; 非御情之相反, 乃近理之多似也。 听言察貌, 或失其真; 诡情御物, 或失其实。” 四、 要造成有利于人材大量涌现的环境。 最高当权者要善于举察人材, 此项是决定有无优秀人材出现的首要关键。「 ” 星非能自高也, 引而高之者天也; 物非能自浮也, 载而浮之者水也;臣非能自遇也, 引而进之者君也。 天下奇士不常有, 而天下之明君不世出。 故天之降才也, 千夫而一人; 才之遇主也, 千载而一君。 ……自古及今, 遗逸之贤, 十倍于遇主之贤, 则奇才之难得, 又不如明君之难得也。 故与其臣求君, 不如君求臣。” 《十八学士图》 李世民为秦王时,于宫城西开文学馆,罗致四方文士,有房玄龄等十八人 魏源又中肯地论述人材要依赖多人的帮助、扶持:「 ” 孤举者难起, 众行者易趋,倾厦非一木之支也,决河非捧土之障也。一萧何而助之者良、 平、 信、 越, 一邓禹而助之者二十七将,一玄龄而助之者十七学士,马曳轮也; 羽、飞, 法正、 庞士元(统),而孔明自将以出祁山, 身曳轮也。 哀哉!” 他又指出要警惕小人把持权柄,构害忠良。「 ” 贤人而得主, 旷世难逢, 有鱼水之遇, 有逐小人之权, 而反为小人倒持阿柄, 使善治败于垂成, 奇勋翻为祸首, 讵不惜哉!” 总起来, 国家要培育人材,创造出适合人材生长的环境。 如能做到上下共同关心、奖掖、扶持, 那将是国家民族的幸福。 故说:「 ” 国家之有人材, 犹山川之有草木, 蔚然羽仪, 而非山麓高大深厚之气不能生也。” 介子推与母亲被烧在山中 介子推在晋文公逃亡期间,曾跟随其在列国19年,受尽苦辱,甚至还为没饭吃的晋文公献上了自己的大腿肉,但最后却没有封官,只好逃入绵山。后来晋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烧了介子推和他母亲。 魏源之所以能提出这些深刻的见解, 是因为他同龚自珍一样, 树立了进步的公羊学变易观念,这使他能紧紧把握住所处大变动时代的脉搏,同时谙熟历史知识,又具有丰富的阅历, 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体察, 所以能洞中窍要,对当时专制制度扼材, 奸佞邪恶之徒把持要津,造成人材严重匮乏的积弊痛加针砭。由于他的论述有近代眼光,有辩证色彩, 因而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启发的意义。 八旬长者士人风范薪火相传,三十余年治学菁华今朝问世 。 作者受教于陈寅恪弟子刘节、师从史学大家白寿彝先生。
生肖的资料
1、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2、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3、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4、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5、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6、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7、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8、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9、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10、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11、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12、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13、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14、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15、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
16、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17、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18、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19、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20、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21、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22、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圣人矣。
23、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24、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25、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
26、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27、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28、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29、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30、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31、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32、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33、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而,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而不,天罚也。
34、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35、天的使命是哺育众生,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责任是掌管政教风化,事物各自承担适宜的任务。
36、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37、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
38、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39、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0、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41、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42、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43、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犇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44、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45、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46、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清静,莫如虚默。保持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人的本性。待人的本性被毁以后,再去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人的本性复元的。
47、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子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48、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49、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还不见气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太初,元气出现;太始,气开始有形状;太素,有形之气又有了性质。这时候,元气、形状、性质都已具备,但相互之间尚未分离,所以把它叫做浑沦。所谓浑沦,是表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剖析。
列子15句经典名言1、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行为贤良的人却不自认为贤良,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列子.黄帝二》
2、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先辨淄渑;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犇佚;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列子 仲尼》
3、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列子》
4、穷数达变,因行移易。 ----《列子·周穆王》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列子·汤问》
6、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 ----《列子·力命》
7、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列子 汤问》
8、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交、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不得不;鲍叔非能举贤,不是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 ----《列子 力命》9、“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列子》
10、夫醉者之坠于车也,虽疾不。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知也,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子天乎?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能伤也。 ----《列子 黄帝》
11、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12、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列子·说符》
13、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14、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15、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16、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17、凡重外者拙内 ----《列子 黄帝》
18、生相怜,相捐 ----《列子 杨朱》
19、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申任物而不在我。 ----《列子·说符》
20、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列子·说符》
21、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22、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列子》
23、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 ----《列子 仲尼》
24、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列子·杨朱》
25、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列子·说符》
26、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列子·说符》
27、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 ----《列子·杨朱》
28、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列子 仲尼》
29、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 说符》
30、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冲虚真人”列子名人名言大全短句摘抄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列子名人名言:
不逆命,何羡寿?不矜贵,何羡名?不要势,何羡位?不贪富,何羡货?
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说天地会坏是错误的,说天地不会坏也是错误的。天地坏与不坏,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事情。既然如此,那么天地不会坏是这么一回事,天地会坏也是这么一回事。因此人活着不知道后的事情,了不知道生前的情形;未来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过去不知道未来的事情。那么天地会不会崩陷,我又何必要挂在心上呢?
要排除人为的名义,莫如清静,莫如虚默。保持清静虚默,就掌握了道的所在;追求得失予取,就丧失了人的本性。待人的本性被毁以后,再去舞弄仁义的说教,是不能使人的本性复元的。
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它没有知觉,没有能力;但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天地自然的规律,不是阴气就是阳气;圣人的教化,不是仁爱就是正义;事物的性质,不是柔弱就是刚强。
天哺育众生但不能承载万物,地承载万物但不能施行教化,圣人施行教化但不能违背事物的本性,事物的本性被规定后就不能超越各自的地位。
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人有时闭塞,事物有时顺通。
天的使命是哺育众生,地的职责是承载万物,圣人的责任是掌管政教风化,事物各自承担适宜的任务。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还不见气从混沌状态中分离出来;太初,元气出现;太始,气开始有形状;太素,有形之气又有了性质。这时候,元气、形状、性质都已具备,但相互之间尚未分离,所以把它叫做浑沦。所谓浑沦,是表明万物浑然一体,不可剖析。
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 ,不化者往复。
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惟圣人矣。
一气之变,所适万形。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
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
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 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 化而成。孰测之哉?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而,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而不,天罚也。
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
人不尊己,则危辱及之。
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虽我之,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
大道以多歧路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忧苦犯性,逸乐顺性,斯实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宾。但恶夫守命而累实。守名而累实,将恤危亡而不救,岂徒逸乐忧苦之间哉。
五情好恶,四体安危,世事苦乐,古犹今也,人犹我也。人人相犹,损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
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
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故神凝者想梦自消。信 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之往来者也。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民矣。事之破 ?为而后有舞仁义者,弗能复也。
虚者无贵也。
得时者昌,失时者亡。
cs语录cs语录1、反你的恐,让别人说去吧!
2、网吧本没有主,来的人多了也便立了主。
3、如果你的攻击进行得很顺利,那一定是你跑出了场地。
4、我瞄故我再。
5、你不是军人。因此不要拼命,不要把对手当敌人仇恨。
6、尽量显得是一个老鸟,因为敌人可能也是个新人。
7、当你防守严密到敌人攻不进来时,午餐腐败时间往往就到了。
8、射而不瞄则惘,瞄而不射则殆。
9、先队员之撤而撤,后队员之冲而冲。
10、飞来的BB有优先通行权,挡它的道你就要下场。
11、反恐中有思想的警应当先想到拆弹的结局,随后才着手去拆。
12、一个优秀的cs选手最重要的属性依次是团队精神然后是意识,最后,才是技术。
13、微瞄,给了我红色的准心,我却用它寻找悍匪。我瞄你,但是我不敢说,因为说出来之后我会,我不怕,就怕了之后没有人再像我这样瞄你。
14、不要太显眼,因为那会引来流弹雨。
15、别忘了你手上的武器是由塑料和铝合金制造的,且价值不菲。
16、好走的路总是跟对方M700瞄线重合。
17、每当你要攻击前进时,说好掩护你的人都在上发条或换弹夹。
18、从没有一支完成战备的站队能通过市区步行街。
19、敢于浪费哪怕是一颗子弹的警说明他还不懂得生命的全部价值。
20、乡愁,好像一张大大的地图,我在这头,悍匪在那头。
21、雷布上了,胜利还会远吗?
22、警者,所以救人,拆弹,剿匪也。
23、匪并非反恐的对立面而作为反恐的一部分永存。
24、要和比你勇敢的战友躲在同一个散兵坑里,让他先冲。
25、如果你除了敌人不缺,其它什么都缺,那你往往就要面临被指了。
26、我有一个梦想,有这麽一天,每一个黑人都可以自由地连反恐而没有人去问他们为什麽。
27、有匪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射而不瞄则惘,瞄而不射则殆。
28、在我的字典里,找不到射不中这三个字。
29、轻轻地我瞄着,正如我轻轻的蹲;我轻轻地点射,作别远方的悍匪。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瞄,我挥一挥衣袖带不走一件武器。
30、爬墙上房可以帮你找到敌踪,但也会让敌人找到你。
31、那个穿牛仔裤、白T恤,你以为是新兵而不加注意的人恰恰就是对方队长。
32、如果一个蠢方法有效,那它就不是一个蠢方法,但它会让你显得很蠢。
33、轻轻的我瞄着,正如我轻轻的蹲,我轻轻的点射,作别远方的悍匪。
34、当两方都觉得自己快输时,那他们可能是对的。
35、我瞄你可是我不敢说,因为说出来之后我会,我不怕,就怕我后没有人再像我一样瞄你。
36、给我AK吧,我是悍匪。
37、的多少和水平没有任何关系!无论是比赛中还是混战里。太多人不明白。
38、在cs中永远没有lambo因为每个人都最多只有100血100甲potti也是一样。
39、如果敌人正在你的射程内,别忘了你也在他的射程内。
40、拆弹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41、在任何时刻都不要怀疑别人作弊,如果一个人的水平超出你的想像,你可以选择离开这个服务器。
42、如果你多报战功,你可能会被对方和队友一起打。
43、仓库里的想出来,仓库外的想进去。
44、千穿万炸始出来,犹抱AK半遮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啊
十二生肖源于何时,今已难于细考。长期以来,不少人将《论衡》视为最早记载十二生肖的文献。《论衡》是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名著。《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刀。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以上引文,只有十一种生肖,所缺者为龙。该书《言毒篇》又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如此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遨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革命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
天乾地刊,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曰‘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年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丈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度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子鼠丑牛……戌狗亥猪。天下动物很多,古人为何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本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水量太阳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本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面三刀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本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面三刀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十二生肖也被称为十二年兽。在中国的历法上有十二只年兽依次轮流当值,所以我们的中国年就有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猪应用在历法上。
十二生肖始于纪元前六世纪,初期跟地支一组的数字互相应用,到后来才变成的纪年的年号。但是,在十二生肖中,为何人人喊打的老鼠能独占鳌头,领袖群伦呢?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召集众生肖开排名大会,猪鼠牛马羊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一齐赶着赴会,牛大哥憨厚,早早启程 结果一马当先占了首位,本来冠军非它莫属,可是机灵的老鼠在关键时刻,看准时机,悄悄跃上牛背,站在牛头上,结果排名时牛大哥就只有让位于鼠老弟了,屈居第二。当然,这只是传说,近年来,流行另一种较合理可信的说法,我们知道,动物的足趾有单双即奇偶之分,不管是二足或是四足,它的足趾数目前后或者左右都是相同的,但唯独鼠是例外,它是前足四趾而后足五趾,所以在排列十二生肖时,按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列,鼠足因为奇偶同体,无法安排,所以因异得福名列前茅。接下来是牛,足有四趾,属偶数,虎足有五趾,属奇数,免足有四趾,偶数,龙足有五趾, 奇数,蛇呢,因为无足无趾,实同偶数,马足有一趾,奇数,羊足有四趾,偶数,猴足有五趾,奇数,鸡足有四趾,偶数,狗足有五趾,奇数,猪足有四趾,偶数。这种按足趾奇偶数来分的说法,终于为鼠老弟伸张了正义,洗刷了蒙受多年的“占位”之冤,使鼠能扬眉吐气,来年再展风采。
这个故事的另外一章讲述的是猫鼠为何成仇人。当时,猫和鼠原是好朋友,在赴群众大会前,它们一起睡并约好谁先醒就叫醒谁。岂知,老鼠第二天起得早,竟然静悄悄地独自赴会,不理会猫。等猫醒来赶赴大会时,佛陀已经将十二年号分配好了。猫和鼠便从此结下深仇。
当然传说归传说,民俗学者郭立诚氏的看法则较可获得历史记载的应证。人们是为了便于记住天干地支名岁,而将代表十二辰的动物来称呼它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事象,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参见清·赵翼《陔余丛考》)。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究·释支干》中讲“ 十二肖象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 。”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以上观点见仁见智,作者不敢主观判断是非,但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证明,生肖的确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 :“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已经确立并流传。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卜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 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 ,面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原文脱漏〕盗者男子,青赤色……已,虫也 ,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哘,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
《日书》中所记十二生肖大体近似于现在流行说法。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载: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 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
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
“辰为龙,已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
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且与现今流行的十二生肖配属完全相同,这的确算是古文献中关于生肖的较早的最完备的记载。。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曰: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这首十二属相诗明显是按十二地支所配动物的顺序写成的,说明当时十二生肖已为人们所十分熟悉。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明确生肖文化的源头在中国。依据生肖外来说的观点,生肖是汉代由中东传入中国,与佛教传入时间差不多,我们从以上文献中已证明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便有有关生肖的记载(《日书》、《诗经》),说明生肖的产生以及生肖与地支的相配是早在汉以前就产生了的,因此可以肯定生肖是产生于我国本土的一种古老文化。那么生肖的由来究竟是怎样的呢?古人为什么选择了这十二种动物呢?这个问题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做出了种种解释。
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已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 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原始人的动物崇拜还表现在傩舞等原始舞蹈上,傩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驱傩舞蹈选中十二兽,是原始人对动物崇敬心理的表现。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在驱傩仪式中的十二属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动物崇拜。
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刘尧汉先生认为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参见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是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
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 ,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已”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前面已经讲到十二支在殷商时已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2、生肖的选择与排列
汉族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汉族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第三类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从以上可以看出生肖动物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一定的涵义,人们所选择的动物都是出于不同的角度,并带有一定意义。
那么这十二种动物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呢?前面说到,生肖产生于远古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的氛围之中,人们仅是用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为什么选择这十二种动物,谁先谁后,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并没有定论,由于生肖是产生于远古的古老文化,因时间的久远人们已将排列的初衷丢失了,今人的传说故事等只是对它的附会,只能依赖于传说和想象。关于生肖排列问题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解释。
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汉族民间故事说: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大象也来参赛,被老鼠钻进鼻子,给赶跑了,其余的动物,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却窜到牛背上,猪也跟着起哄 ,于是老鼠排第一,猪排最后。虎和龙不服,被封为山中之王和海中之王,排在鼠和牛的后面。兔子又不服,和龙赛跑,结果排在了龙的前面。狗又不平,一气之下咬了兔子,为此被罚在了倒数第二。蛇、马、羊、猴、鸡也经过一番较量,一一排定了位置,最后形成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顺序。传说故事虽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但它却体现了人们希望对十二生肖的选择做出解释的愿望。
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地辟于丑”,牛耕田,该是辟地之物,所以以丑属牛。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置人于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阳即月亮之精玉 兔,这样,卯便属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已 ,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另外,已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因此,已属蛇。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 所以成了午的属相。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酉为月亮出 现之时,月亮属水,应着坎卦。坎卦,其上下阴爻,而中间的阳爻代表太阳金乌之精。因 此,酉属鸡。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接着亥时到, 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亥时夜里覆盖着世间万物。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持此观点。
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 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 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郎瑛的归类法,是借洪巽的分类法, 二者大同小异。
以上三种解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解释生肖的排列,民间有关生肖动物排列的传说故事非常丰富,这些传说故事的流传一方面丰富了生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促进了生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十二种生肖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将其纳入中国人五行信仰的观念之中,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连,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它有关的人生文化现象。
3、中国人的生肖信仰
生肖本是用于纪年的一套符号,是古代天文历法的一部分,后来成为了普遍被人们认同的生肖历法。中国古代哲学观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认为阴阳五行决定了世间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他们认为,日月是阴阳之源,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万物之本,合为七曜〖ZW(〗日、月、星称为曜,日、月、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为星期一,其余依次类推。主宰一切,而十二生肖分置于天,以纪十二辰,以七曜统之,因此十二生肖便被阴阳五行观念所浸染,成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自生肖观念在民间出现以后,它随着算命术的盛行在民间流传不衰,民间迷信认为,五行中的每一种要素都是相互制约的,对人的一生会产生重大影响。人们可以利用不同的五行要素来协调,使自已的生活及所从事的工作能顺心如意。民间把生肖动物列为阴阳两类,与五行相对应,从而生成一套生肖决定命运的算命术。同时民间还认为生肖属相与人的性格也有着某种关系,即使同一属相的人,由于出生的时辰不同,性格、命运也会各异。? 生肖信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本命年的观念。汉民族的本命年是按照十二生肖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已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民间认为本命年为凶年,需要趋吉避凶,消灾免祸。汉族北方各地每到本命年时,不论大人小孩都要买红腰带系上,称为“扎红”,小孩还要穿红背心、红裤衩,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这种习俗到今天仍在各地流行,每逢春节,市场上到处有出售“吉祥带”“吉祥结”的红黄绸带,本命年的人们将之系在腰间、手腕上,这样便可禳解灾祸、化凶为吉。我国许多民族都很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称为“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创始于东汉时期,流传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阴阳五行为其核心教义,在阴阳五行观念的作用下,道教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等产生了天然的亲近关系。北京著名的道观白云观中有元辰殿,元辰殿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信徒向本命元辰之神祈福的殿堂。本人出生年称为本命元辰,旧时习俗礼拜本命元辰之星宿神 ,祈求吉祥如意,名为“顺星”。元辰殿即是礼拜本命元辰星宿神的地方,殿内现存有六十甲子神像,他们分别为: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乙丑太岁陈材大将军、丙寅太岁耿章大将军、丁卯太岁沈兴大将军、戊辰太岁赵达大将军、已巳太岁郭灿大将军、庚午太岁王济大将军、辛未太岁李素大将军、壬申太岁刘旺大将军、癸酉太岁康志大将军、甲戍太岁施广大将军、乙亥太岁任保大将军、丙子太岁郭嘉大将军、丁丑太岁汪文大将军、戊寅太岁鲁先大将军、已卯太岁龙仲大将军、庚辰太岁董德大将军、辛巳太岁郑但大将军、壬午太岁陆明大将军、癸 未太岁魏仁大将军、甲申太岁方章大将军、乙酉太岁蒋崇大将军、丙戍太岁白敏大将军、丁亥太岁封济大将军、戊子太岁邹铛大将军、已丑太岁傅佑大将军、庚寅太岁邬桓大将军、辛卯太岁范宁大将军、壬辰太岁彭泰大将军、癸巳太岁徐单大将军、甲午太岁章词大将军、乙未太岁杨仙大将军、丙申太岁管仲大将军、丁酉太岁唐查大将军、戊戍太岁姜武大将军、已亥太岁谢太大将军、庚子太岁卢秘大将军、辛丑太岁杨信大将军、壬寅太岁贺谔大将军、癸 卯太岁皮时大将军、甲辰太岁李诚大将军、乙巳太岁吴遂大将军、丙午太岁文哲大将军、丁未太岁缪丙大将军、戊申太岁徐浩大将军、已酉太岁程宝大将军、庚戍太岁儿秘大将军、辛亥太岁叶坚大将军、壬子太岁丘德大将军、癸丑太岁朱得大将军、甲寅太岁张朝大将军、已 卯太岁万清大将军、丙辰太岁辛亚大将军、丁巳太岁杨彦大将军、戊午太岁黎卿大将军、已未太岁傅赏将军、庚申太岁毛梓大将军、辛酉太岁石政大将军、壬戍太岁洪充大将军、癸亥太岁虞程大将军。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已的本命神 。
按照道教教义,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除去杂念私心,方能长寿永生。礼拜本命之辰 ,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每年正月初七、初八,北京人到白云观元辰殿“祭星”,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一年平安,即“顺星”,意思是即使碰到不顺利的年份,通过祈祷得至本命神的保护也可转为顺利。其殿中供的以上六十位本命神,均为重彩泥塑,且都是座像,吸收了各自相关生肖的动物形象。六十神
天地不仁,以为物为刍狗!怎么理解?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
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 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之刍狗,是时为帝者也。”这就说得更清楚了,刍狗的一个大用处,是瘟疫流行之时,用来祭神求福的。这时,它的位置,俨然是帝王一般。自然,用后就扔了。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今本《道德经》第五章。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和曲解。这里的“刍狗” ,本意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牺牲(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牺牲)。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生了万物,它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它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更没有想从万物那里取回什么报酬。而人之所以对万物差,甚至人帮助了人,往往都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是因为人的自私的观念使然。所以,老子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这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 出自《道德经》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崩山裂石、椎心泣血的汶川大地震之后,《老子》的一句话不胫而走,这句话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们的理解大概是:“天老爷,你真不仁,竟然如此糟践百姓!”这种理解符合《老子》的原意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今本《老子》第五章。传说中的河上公(有人以为是汉文帝时人)有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圣人”句注仿此。其意是说天地不讲仁恩,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通惠)由己树,未足任也。”(据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99年版)王弼之意,也是以为天道任自然而已,并不加惠于物。而万物各自有所用,如兽吃草,人吃狗之类。 名满天下的胡适先生,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1919年初版)中,有对《老子》这句话的解释,提出了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王弼说,那就是将仁解释为慈爱;第二种,则作了哲理上的推阐,说: 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人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 接着,胡适又说:“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最普遍,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这就把两种不同的说法统一起来了。最后,胡适盛推他理解的老子的这个观念,说:“老子这一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科学的基础。” 1922年,在《先秦政治思想史》前论第二章“天道的思想”附录二“天道观念之历史的变迁”中,也认为老子的话表现了对天的信仰的动摇,开启了后来荀子的天论思想。 锺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第一编第三章有附文《〈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商务印书馆1929年初版),对此有所驳正。云:“吾统观《老子》全书,知其说之出于穿凿,未足据为定论也。”其下就从三方面来阐述:首先,从语言上来看,所谓“仁者,人也”的说法,是求其语源,不是等义。“‘人’字乃抽象名词,非具体名词也。故以人为仁之训则可,而以人易仁则不可。”而且依胡适之说,也只能说“非仁”,不能说“不仁”。何况此句之下又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总不能理解为“圣人不是人”吧?其次,从《老子》全书来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都是《老子》之言。所以要认定老子打破天人同类的谬说,证据是不足的。再次,胡适之误,是信了王弼关于“刍狗”的误说。王弼之说,分刍与狗为二物,说天不为兽生草,而兽吃草;天不为人生狗,而人吃狗。这里含有天以万物为草芥之意。实则刍狗是一物。《庄子·天运篇》载师金之言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是: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用时尊荣,用后即弃之如弊屣,顺其荣华至衰败的发展过程。这自然是不讲仁恩了。 应该说,锺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刍狗到底是什么,做什么用,其生灭过程如何?锺先生也没有说清楚,如说刍狗就是刍灵之类。在其所著《庄子发微》中还展开来说:“以茅草扎作人形,以殉葬,则谓之刍灵;以祭祀,则谓之刍狗。后世画神像于纸,以竹为骨而张之,谓之纸马,即刍狗之变。纸马非马,知刍狗非狗矣。李颐云:‘结刍为狗。’非也。……盖自秦以后,刍狗之制已不存。故魏、晋间人已不知刍狗为何物,而各以其意说之。不知狗之为言苟也,以其暂制而用之,故谓之苟,岂象狗形者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324页) 实际上,“刍狗”就是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此时要文饰妆扮一番。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一烧了事。我们看汉、魏、晋文献中的记载,就可以明白。《淮南子·齐俗篇》说刍狗和土龙刚刚做好的时候,用青**来文饰,蒙上绮绣,缠着红线,尸祝穿着纯黑色的祭服,大夫戴着礼帽来迎送它们。等到用完之后,土龙不过成了一堆土壤,刍狗不过成了一堆草芥罢了,有谁看重它们呢?许慎在其:“刍狗,束刍为狗,以谢过求福。土龙,以请雨。”很显然,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狗的样子,土龙就是用泥土做成龙的模样。刍狗是用来谢过求福的,土龙是用来求雨的。《说山篇》也说“刍狗待之而求福”。《说林篇》又说:“譬若旱岁之土龙,疾疫谔 ? 壅咭病!闭饩退档酶 宄耍 还返囊桓龃笥么Γ 俏烈吡餍兄 保 美醇郎袂蟾5摹U馐保 奈恢茫 踩皇堑弁跻话恪W匀唬 煤缶腿恿恕?br /> 刍狗祭祀之前,位置尊崇,极尽荣华,祭祀之后,立即废弃,车轹火烧,已如上述。而《三国志·魏志·周宣传》说三梦来展现刍狗祭祀后的三个过程,也很有意思。说的是周宣善于占卜,有人就故意来考考他,说是梦见刍狗了,周宣说将会得到美食。不久出行,果然遇到丰膳。后来又说,又梦见刍狗了,周宣说:“你要小心,会堕车折脚。”不久,果如其言。第三次又说梦见刍狗,周宣说:“特别要注意呀,你家将失火。”家里真的很快遭到火灾。问的人后来说:“其实我三次都没有梦到刍狗,为什么这么灵验呢?”周宣说:“这是神灵让你说的,和真梦没什么不同。”问的人说:“我三次都说梦见刍狗,为什么结果很不同呢?”周宣说:“刍狗,是祭神之物。祭祀初毕,祭品可以分人,所以得到美食。祭祀结束,刍狗为车所碾压,所以会堕车折脚。这之后,就要将残碎的刍狗拿去烧火了,所以会失火。”(宣曰:“刍狗者,祭神之物。故君始梦,当得余食也。祭祀既讫,则刍狗为车所轹,故中梦当堕车折脚也。刍狗既车轹之后,必载以为樵,故后梦忧失火也。”) 这些材料,将刍狗的形状,所用的材料,用途,生住异灭(借用佛家语)的过程说得很清楚了。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过程。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只是让万物如刍狗那样走完自己由荣华到废弃的过程而已。下文“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这个意思。这里,并没有糟践百姓的含义。 李伟国先生在《“人定胜天”语义的演变》一文(载《文汇报》2008年7月20日)中,又将《老子》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弗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今传本第七十三章)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视作对待着的双方,解释说:“天地不仁,亦犹《诗经》之‘视天梦梦’。‘天道善胜’,则犹《诗经》之‘靡人弗胜’。……老子的这些话,应该是申包胥所熟知的,也可视为‘人众胜天,天定胜人’的一个来源。”将“天地不仁”理解为天地之道闭塞,正理泯灭,虽然有宋代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十二的话“方其未复也,天地闭塞,万物摧残,贤愚易其位,善恶乖其应,若无天理,惟人自为耳。故老耼氏有‘天地不仁’之说,而申包胥有‘人众胜天’之语。方此时也,天地之心,何自而见哉”作依据,但林栗这样的理解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不合《老子》原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萧鼎著名小说《诛仙》中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这本小说里的解释是,天与地是没有感情的,不会理会人间的恩怨情仇,把人间万物都当做草做的狗而已! 这句话是使《诛仙》成为了2006年最有名的网络小说之一的原因之一。